返回专题专栏|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9170在线登录金沙 学院章程建设专题网
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章程建设专题网>章程选读>详细内容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22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黔东南府办发〔2014〕4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黔东南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9月29日

 

黔东南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 〔2013〕1号)和《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定》(黔东南党发〔2013〕16号)提出的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教结合、产学对接、集约发展、合作共享、多元立交”的思路,紧紧围绕优化学校布局、优化专业设置、优化办学体制、优化校企合作、优化师资质量、优化办学环境的改革要求,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体制机制制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兴州目标,为我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高职在校生规模达3万人,州内中职在校生规模达7万人,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地方特色、省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1.加快调整职业院校空间布局。

按照职校布局与区域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人口规模等相适应的原则,调整职业院校空间布局,构建“一区域、三带动、八支撑”发展格局。

“一区域”:以凯麻地区为中心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9170在线登录金沙、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黔东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黔东南州工业学校、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凯里经济开发区中等职业学校,形成集中办学优势。到2020年,中心圈学校规划在校生高职3万人、中职3.5万人。

“三带动”:以9170在线登录金沙、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高等职业院校为带动,以黔东南州工业学校、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等两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为带动,以凯里经济开发区职业教育园区为带动,重点打造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建设。

“八支撑”:以重点建设黄平、岑巩、天柱、黎平、丹寨、从江、锦屏县中等职业学校和西江民族文化旅游学校(雷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等8所县市区域性职校为支撑,合理设置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到2020年,“八支撑”中职学校规划在校生达3.5万人。

2.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围绕地方发展战略,科学设置专业。按照做特、做专、做精的要求,重点围绕“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和产业带动战略及“九大工程”、“六大基地”建设,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紧扣民族民间文化、紧扣民族传统工艺、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适应产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际,适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统筹全州职业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控制专业审批,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强化区域和职业院校间的专业分布及招生规模调控。搭建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监测,实施学校自主设置、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行业指导、信息公开的专业设置动态管理。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专业。到2020年,实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州级重点专业20个。

根据区域发展重点,建设职教专业。在凯里经济开发区和炉碧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冶金化工等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在金钟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导的专业,以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发展。

培育骨干特色专业,打造“特色职校”。鼓励各中职学校根据学校及地方实际,结合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培养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逐步推进学校名称更改与专业设置同步。鼓励各县市职校与省内外优质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联合开设专业。每个学校设置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原则上不超过三大类五个专业。

3.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

按照州委州政府“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20个产业园区、20个城市综合体、20个示范小城镇、2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需要,对接工业、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所需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引导、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近就地就业或创业,服务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家乡就是好地方、就业不用去远方”的目标。

(二)构建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格局。

1.探索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进一步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黔东南府发〔2011〕66号)精神,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支持黄平县中等职业学校“政企联动、民办公助、教产一体”的市场化办学模式,加强指导,完善设备、师资建设及维赛集团办学模式,使其成为黔东南州民办职业教育的典型。

2.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依托9170在线登录金沙、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州工业学校和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州内龙头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等,加快推进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重点建设医药卫生类、民族文化与旅游类、农林牧类、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类、经济贸易类、土木建筑类、学前教育类、技工类等八个专业团。充分发挥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集团及其专业团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和办学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提供制度化的平台,提供扩大职业教育校际合作广度深度的服务平台,提供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的平台,提供外部评价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平台,提供政府与企业和学校联动的平台。

3.推动企业、行业、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术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大力推行“引厂入校”、“引校进厂”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以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丹寨职校为代表的20个以上校企联合办学点,建立汽车工程实训基地、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3个以上。到2015年全州有13个以上实训基地培育成省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到2020年,州内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4.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抢抓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机遇,在师资培养、专业建设、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鼓励州内职业院校间开展合作。发挥职教集团优势,牵头院校与所属专业团中职学校共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派、实训设备共用。推进9170在线登录金沙和黔东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办学。鼓励州内院校与省内外优质院校合作办学,与省内外优质企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积极开展东西部跨地区联合招生,每年选送一批学生到省外优质院校就读。

(三)建立普职互通和中高职直通的新机制。

1.全面实施“普职互通”机制。制定出台普职互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学籍互转机制、学分互认机制、结对互帮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预科制度等,全面推进“普职互通”改革试点,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职业学校的就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升学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

2.建立“中高职直通”机制。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推进“中高本”贯通工作。落实5年制、中职推优和中职单报高职等形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中职-高职”贯通衔接。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整体推进,逐步适应“中-高-本”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支持9170在线登录金沙、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州内各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3+2”、中职推优等衔接办学模式。

(四)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职教师资队伍结构。探索“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教师管理机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招录+聘用”即专兼职相结合的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教师资队伍。到2020年,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达到60%以上,外聘教师达到30%左右,“双师型”教师达到35%以上。

注重提升职教教师学历。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各种渠道的高一层次学历进修,提高全州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采用输送和委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为重点,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

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探索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习实践制度,每位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有到相关企业顶岗学习的经历。

公开招聘专业特殊人才。职业院校根据单位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和编制岗位空缺情况,研究提出招聘计划和招聘方案,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有关政策规定自主招聘。支持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招聘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政府预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院校聘用社会能工巧匠、民族民间艺人、企业工程师等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切实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实力。

2.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实行“双证书”制度。积极推行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考试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通。充分利用9170在线登录金沙、黔东南州工业学校(黔东南州技工学校)、凯里学院等院校设有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全州职业院校师生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一校两牌”。破除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体制界限,依据技工院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及管理要求,推进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双挂牌”融合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创新校企共育人才模式,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开展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企业和学生签订用工合同,扩大“订单培养”覆盖面。在丹寨县中等职业学校等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二元制”教学方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3.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完善各级教育网络平台、学校校园网,以及保证其正常运转、互连互通的相关配套基础设备设施;搭建实施宏观管理或共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等系统平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探索构建终身教育的新体系。

1.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平台。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促进各类职业院校主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通过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促进退伍军人、农民工青年、下岗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及需要二次学历教育的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中、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2.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财政支持职业培训的力度,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加强合作,开展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鼓励将“农民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委托给优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实施;由人社部门组织的农民工培训,委托给由人社部门认定具备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实施。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技能培训需求。2014至2016年,职业院校协助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年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4万人(次)以上,2017年至2020年,年均达到5万人(次)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州直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各县市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二)加大投入。

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使职业教育资源与我州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继续实行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重点支持职业教育。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费附加等要确保按一定比例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等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的校舍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最大限度减征或免征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商业网点费等相关费用。职业院校校区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计提各种专项资金和上解省级分成收入后,重点用于学校建设。税务部门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政策支持。

各级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向职业教育。

(四)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对推进黔东南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发展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动员全州各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