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专栏|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9170在线登录金沙 第一次党代会专题网
您的位置:首页 >第一次党代会专题网>成就回眸>详细内容

成就回眸

多彩文化添生机 民族技艺代代传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17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中华文化、苗侗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理念,突出“高教性、民族性、职业性”,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苗侗文化为特色、企业文化为归宿,大力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强化了学院和师生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强,为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凝聚正能量、发挥正效应、增添新亮点。

 

一、以环境建设为基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1、凝炼“厚德笃行,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和“格物精技,敬业乐群”校训,创作校歌、校徽,让师生在弘扬学院精神、践行学院校训、传唱学院校歌、佩戴学院校徽中,激发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

2、建设校史馆、民族技术文化馆、民族博物馆、文化广场、文化走廊、文化墙,生动形象展示学院办学历程、中华经典文化、苗侗文化精髓,激发师生继承学院优良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热情。

3、将中华文化、苗侗文化、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建筑设计、文化设施建设、食堂命名、公寓命名、道路命名之中,精心营造浓厚的特色人文环境。如“思源楼”(饮水思源)、“鼓藏路”(苗族鼓藏节)等。

二、认真开展各项活动,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传承

1、利用重大事件与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文化传承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纪念“五·四”运动、纪念“12·9”运动、廉政文化活动进校园等。

2、积极开展“走进学生系列讲座”、“中华经典诵读”、“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质,让师生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行为得以规范。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文化艺术节暨技能竞赛活动月、“动感地带杯”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相关项目的实施。并结合上级部门关于文化活动的安排,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歌手大赛”、“书画大赛”等。

 

三、着力加强职业文化的融入

1、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强化职业文化理念。每年组织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探寻职业定位、强化职业理念、学习职业文化。

2、采取“订单培养”项目、开办“校办企业”、引进“校外企业”等形式,引入优秀企业文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办蓝莓班、酒店服务班等“订单培养”项目,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创办驾驶学校、园林绿化公司、养殖基地等到方式,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中感受行业企业文化;通过深化“校企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以培养高素质职业素养的准职业人。

3、开展“职业人现身指导”活动,增强“现代职业人”意识。邀请企业领导、行业专家、成功校友来学院作就业指导专题报告、学术讲座,聘请企业人做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实习的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现代职业人”的竞争求生存、质量谋发展、团队协作、科学高效等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立足当前,把握机遇,大力传承苗侗文化技艺

1、开设苗侗文化专业,建立苗侗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体系。为加强苗侗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把苗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学院积极申报和开设苗侗文化特色专业。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苗侗康复治疗技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银饰与木雕、刺绣与蜡染两个专业方向)、苗侗医药生产与应用等民族文化技术类专业,其中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2013年成为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遴选确定的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2、推进苗侗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强化苗侗民族文化技艺教育。通过努力,学院编撰了校本教材《苗侗医药技术》,撰写了《黔东南传统民族文化》、《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等讲义,正在编写《黔东南民族民间装饰工艺技术传承与拓展》(《装饰美工实用技术》第三篇的内容)。开设了民族与风情、苗侗医药技术、苗药应用技术、苗侗语言与文学、苗侗文化、黔东南民族文化赏析、民族民间工艺品鉴赏、民族歌舞、黔东南民族民俗等民族文化类课程,在体育课程中融入苗族水鼓舞、高脚马、板鞋等民族文艺、体育项目,将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现代课程体系中,在主要专业中均开设了一门以上民族民间文化技术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苗侗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觉。

3、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实施苗侗文化进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提供师资保障。学院实施“五大工程”和“三上三下”举措,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贫困乡村、中学实践制度;鼓励教师申报第二职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执业资格认证,着重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此外,为提升民族类教师整体教育教学、科研理论水平,学院还特聘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的民族学、教育人类学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引进民族技师、民族文化传承人作为新型的师资力量。

4、开展苗侗文化理论研究,促进苗侗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学院于2008年6月建立民族文化技术研究中心,并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1)加强信息采集。多次组织到黎平、从江、榕江、台江、黄平等苗侗民族村寨地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和生产技术现状,并收购相关生产生活实物,同时收集大量文字资料并拍摄图片1000余张。这对学院进一步研究民族生产生活,民族手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文字资料。

(2)完成了贵州少数民族技术工艺流程数据平台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并建立了民族技术文化展览馆。馆内收集民族文化技术图书资料300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物件150件(套)。该馆占地近200平米,内容包含了黔东南少数民族农耕技术、纺制技术、建筑技术、编织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馆内以展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的展示了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展馆为依托,“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教育实训基地”、“苗侗刺绣技术教育传承基地”、“贵州少数民族染制技术教育基地”也同时挂牌成立。

(3)积极申报民族文化科研项目,成功申请州级人文社科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并积极参加申报各类民族项目,2014年获得获得“贵州省民族特色教育学校”,2015年学院成为贵州省民宗委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试点学校,2015年学院申报第三届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民族技术文化展馆荣获“贵州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称号。

(4)加强民族技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建设,在民族技术文化展馆内为学生进行民族技术文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开展了题为“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的校内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学院“贵州省情”实训课教学先后共有81个班级,5000多学生到中心民族技术文化展馆参观学习。通过这样的实训教学,学生对黔东南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浓厚兴趣,学院民族技术文化传承基地在民族文化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大力弘扬和传承苗侗民族文化。学院为多形式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与苗仁堂、三元太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太阳鼓刺绣、宁航蜡染、苗妹银饰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展”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做好民族文化技术传承教育工作。如整合医技系、临床系等资源,与相关行业如民研院等部门组建苗侗医药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大健康产业,积极加强苗侗医药技术、苗侗康复技术等大健康产业技术研发。围绕苗侗银饰、刺绣、蜡染传统工艺技术,开展研究和开发应用。围绕苗侗建筑技术开展保护与传承研究。

6、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学院积极主动与省外院校对接合作,目前已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