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您的位置:首页 >老金沙9170登录入口>公告>详细内容

公告

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13 11:15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俗称“拉肚子”。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以儿童发病率高,其次为中青年。

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可传播此病。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除,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感染后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出现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①传染源管理。对已感染菌痢的学生应尽早发现并报告,同时应隔离治疗。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带菌者应及时发现,并调离工作岗位,经彻底治疗痊愈后,方可恢复上岗。

②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吃熟食、喝开水、洗净手;搞好环境卫生,处理好粪便、垃圾、污水、消灭苍蝇。

 

二、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儿童发病率高。

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可传播此病。病毒随病人粪便排除,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感染后平均为30日出现症状。患者康复后通常不会再患此病。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甲型肝炎的预防:

①传染源管理。流行期间学校应做好晨检工作,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防止学校出现暴发流行。

②切断传播途径。学校要搞好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的管理,防止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加强食品卫生工作,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带菌者应及时发现,并调离工作,经彻底治疗后,方可恢复原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熟食、喝开水、洗净手。

③保护易感人群。幼儿园、学校一旦发现病例,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应急接种人丙种球蛋白,特别是近期有明确甲型肝炎患者接触史的两岁以下儿童更应进行丙种球蛋白的被动预防;有条件的师生可进行甲肝IgM的抗体检测,阴性者可进行甲型疫苗的接种预防。

 

三、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伤寒、副伤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由污染的水、熟肉、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食品,以及污染的其它生活用品而传播。该病全年都有发病,高峰期为夏秋季,一般在610月份。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发热、畏寒、头痛、腹胀、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体温7日内达3940℃,发病的23周持续高热不退,脉搏与发热不成比例上升,反而迟钝,重者可出现昏迷、肝脾肿大、黄疸、便秘或腹泻、皮肤出现玫瑰疹压之退色,多分布于胸腹部及背部。病后第四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食欲好转。该期应警惕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出现。

伤寒、副伤寒的预防:

①切实做好校园环境卫生。重点是食堂、寝室、厕所的卫生。广泛组织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做好爱国卫生运动,特别要对教学区、生活区的卫生死角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定期消毒,消除蚊蝇孳生的环境。

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勤于洗手,不喝生水,吃瓜果要削皮,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③流行期间学校应做好晨检工作,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对已出现伤寒症状的学生,要对其实行居家留验观察,病愈后凭健康证明经学校审核后允许其返校上课,以防止学生交叉感染。

④免疫接种。在伤寒高发地区,可进行预防接种。一般于每年3~5月份完成,以便在流行高峰前达到一定的免疫水平,建立免疫屏障。目前主要使用的是伤寒Vi多糖菌苗。伤寒Vi多糖菌苗仅对伤寒有效,对副伤寒无效。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510月),局部地区或单位(学校、单位或一个自然村),短期内出现较多的伤寒、副伤寒病人,病例之间有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5日内发生10例或更多病例时,应视为重大疫情立即上报处理。(医务所)

 

 

责任编辑: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