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索引号: DZ-XCTZB-20130926-0001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13-09-23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计划规划
关键词:
内容概述:

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需求,构建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教育系统,具有适应需求、与时俱进、相互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特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构建适应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2013—2020年,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主要成绩。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末,全省有高职院校24所,在校学生14万人,中职学校262所(其中技工学校33所),在校学生50万人(其中技工学校3.7万人),“十二五”以来培养输送了6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要求。

——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我省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建设学校等19所中等职业学校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形成了一批服务白酒、医药卫生、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

——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面向城乡劳动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十二五”以来培训城乡劳动者逾600万人(次),为我省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培养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二)突出问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受传统人才观、择业观的影响,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见,加之社会用工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亟待提高,职业教育对初高中学生及其家长缺乏吸引力,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优质师资等办学资源难以向职业教育领域汇集。

——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及办学条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2012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为10平方米,仅为中职学校设置国家标准的一半,生均仪器设备值不足2000元,排全国倒数第2位,高职院校生均校舍面积和仪器设备值在全国处于挂末位置。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高。2012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8和4.5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挂末位置。高中阶段教育学校127万名在校生中,中职学生仅50万人,普职比例为6:4;高等教育38万名在校生中,高职学生仅14万人,普职比例为6:4,与国家提出的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中职教育生师比为30:1,排全国倒数第4位,教师学历合格率仅78%。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我省“主基调”、“主战略”的能力亟待增强。

——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不顺。发展理念落后,校企合作松散,开放程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特色不突出;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立交桥”不畅通,学生就业优势不够明显,升学通道不宽敞;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以及督导机制不健全,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不顺,多头主管、同质化办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突[NextPage]

 

表1 贵州省重点产业和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统计

 

 

重点产业和领域

2015年需求量

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

28万

特色轻工产业

13万

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

8万

装备制造业

11万

文化旅游产业

25万

特色农业

48万

金融业

5万

产业园区

20万

水利和城镇发展领域

4.2万

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

64万

 

(三)发展形势。当前,我省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5个100工程”的加速推进,教育“9+3”计划的全面实施,既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输送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大好机遇。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省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贴近市场需求,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就业愿景。面向产业办学,面向广泛就业办学,面向脱贫致富办学。

——坚持对接产业,服务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和主体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骨干院校和重点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优化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为抓手,以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为重点,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融合。打破传统的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界限,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互通。与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建设目标。遵循终身教育理念,以构建适应需求、灵活多样、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基本架构为重点,形成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化、办学类型与学习形式多样化、开放立交与内外衔接体系化,适应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科学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到2015年,以“改善条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加快普及”为重点,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规模大幅扩大,吸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需求。职业院校布局基本合理,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专业设置更加科学,中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基本建立,职业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表2 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15

2020

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174

140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

万人

85

66.5

其中:技工学校

10

6

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

%

50

50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

%

95

95

高等职业院校数量

30

32

其中:新增高职院校中民办院校比例

%

25

25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

万人

20

26

高等职业教育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

%

41

44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

%

90

92

继续教育年均参与人数

万人

200

250

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率

%

90

100

专兼职技能型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

%

40

60

职业院校宽带和校园网覆盖率

%

100

100

注:根据人口变化情况,预测2015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为200万人,2020年下降到147万人。

——到2020年,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突出效益”为重点,基本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合更加紧密,职业教育服务全省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调整职业教育空间布局。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以贵阳(含贵安新区)为中心,打造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区,以8个市(州)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建设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区,以县城为节点,发展职业教育基础网络,形成核心带动、中心辐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空间格局。

——加快推进以清镇职教城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区建设。按照省市县联动共建原则,研究制定清镇职教城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实施办法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到2015年,职教城入驻院校15所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以上。到2020年,职教城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完备。清镇职教城发展实现“32115”目标(人才培养覆盖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3大产业,入驻院校达到20所以上,为省内100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在校学生力争达到15万人以上)。将职教城建设成为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竞赛为一体的“生态园地、人才高地、科创基地”。进一步扩大贵阳(含贵安新区)其他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新建7所高等职业院校。到2015年职业院校达到80所左右(含省属中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5万人左右,2020年将职业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优化调整为68所和32.7万人。[NextPage]

表3 贵州省职业院校布局规划

 

 

地区

2015

2020

中职

学校(所)

在校生(人)

高职

院校(所)

在校生(人)

中职

学校(所)

在校生(人)

高职

院校(所)

在校生(人)

贵 阳 市

54

195100

16

100000

50

190000

18

137000

遵 义 市

23

97150

3

22000

20

85000

3

25000

六盘水市

7

39600

1

5000

7

30000

1

8000

安 顺 市

10

35000

1

8000

8

30000

1

10000

毕 节 市

14

94000

1

5000

14

85000

1

8000

铜 仁 市

9

56000

2

15000

9

47500

2

20000

黔东南州

10

55000

2

20000

10

45000

2

20000

黔 南 州

15

62200

3

20000

13

52500

3

24000

黔西南州

11

40000

1

5000

9

35000

1

8000

贵安新区

 

 

 

 

 

 

 

 

技工学校

21

100000

 

 

 

 

 

 

省外学校

 

80000

 

 

 

65000

 

 

合计

174

854050

30

200000

140

665000

32

260000

注:2013年全省有技工学校35所,其中14所挂牌在中职学校。到2020年,技工学校全部与中职学校整合,140所中职学校中挂技工牌子的学校达到60所以上。

——加快推进以市(州)职教园区为重点的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毕节、铜仁、六盘水、黔东南等市(州)职教园区;到2020年,推动各市(州)重点建成一个由3-5所学校组成的职教园区,至少建好1所高等职业院校。到2015年,除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所在地职业院校达到7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35万人左右,2020年将优化调整为54所和34.3万人。

——加快推进以县级职业学校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基础网络建设。各县(市、区、特区)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办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县域人口在20到30万人的县(市、区、特区)办好1所在校生规模不少于3000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30万到60万人的县(市、区、特区)不少于4000人,60万人以上县(市、区、特区)的不少于5000人。县域人口在20万以下、用工需求小、办学基础差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转型为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为主的职业教育机构。转型调整后的土地、校舍等办学资源原则上仍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二)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推进标准化职业院校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信息化水平、经费保障等方面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到2015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15平方米和25平方米,实现职业院校宽带和校园网全覆盖,2020年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40平方米。

——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批符合当地产业结构需求的公共实训基地。到2015年,在清镇职教城建设一批独立建制、独立管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入驻院校建立职教城教学共同体,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实训资源共用、信息互通、课程互选、聚集办学、集团发展。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的公共实训基地,其中贵阳市建设40个左右,其他市(州)分别建设5-8个。加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设备配置和实训教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

(三)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科学设置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按照做特、做专、做精的要求,重点围绕“5个100工程”和“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科学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

——根据区域发展重点建设职业教育专业。在黔中经济区重点建设一批城镇建设和管理、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社区服务等专业;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轻工、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旅游文化、农技家政服务等专业;毕水兴能源富集区重点建设一批能源、煤电化工、钢铁有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专业;三个民族自治州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等专业。

——适时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统筹开展职业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工作,下放专业审批权,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强化区域和职业院校间的专业分布及招生规模调控。搭建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监测,实施学校自主设置、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行业指导、信息公开的专业设置动态管理。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业。

(四)强化校企合作办学。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企业和学生签订用工合同,实现招生即招工的预就业制度。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一批高技术技能人才工作站,推行“双元”培养制,协同培养高级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鼓励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吸引行业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制定校企合作办学规章,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院校,鼓励委托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支持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术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大力推行“引厂入校”、“引校进厂”、“前店后校”、“厂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省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五)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推动职业培训规范、快速发展。2013年至2015年,年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00万人(次)以上,2016年至2020年,年均达到250万人(次)以上。

——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支持企业、社团和个人投资职业培训,鼓励金融机构为优质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通过市场竞争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培训品牌企业。建立培训机构评价标准,推动职业培训市场和职业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化。

——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职业培训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加强合作,开展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技能培训需求。

(六)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把民办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重点支持建成一批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好、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度高的民办职业院校到2015年,建成100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所以上,2020年建成3000人以上办学规模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0所以上,新增的高职院校中民办院校的比例达到25%以上。

——扩大民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实行自主管理。对办学规范的民办职业院校,可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年度招生计划。

——落实民办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享受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税收政策,并在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训基地建设、职称评审、教师培训、评奖评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完善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参加社会保险办法,提高教师退休待遇。各级政府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本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统筹利用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七)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

——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鼓励省内职业院校与省外的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或就业基地;积极推进与东部地区联合招生,每年输送一批学生到东部优质职业学校学习。

——加快职业教育“引进来”步伐。到2015年,省内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发达地区1所以上优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通过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管理干部挂职、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到2020年基本赶上东部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大力开展与对口帮扶城市结对共建。积极主动对接,将职业教育列为上海市、大连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青岛市、广州市、深圳市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争取帮扶城市对口支持除贵阳市外的8个市(州)分别建设好1所高职院校和一批中职学校。2015年后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寻求深度合作。

  • 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适应需求的覆盖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

——加快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扩大“5年一贯制”、“3+2”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探索开展“3+4”办学模式(3年中职+4年本科),实质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建设。省内普通本科院校要设置一定比例的应用型专业,逐年扩大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的招生人数。积极推动独立院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探索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建成一批5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学校,发展3所应用型大学(学院),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达到15%左右。到2020年,应用型大学(学院)达到8所左右,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分别达到35%和20%。

——完善中高职教育贯通招生方式。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对口自主招生规模,完善“技能+知识”的高职院校考核录取办法,开展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春季招生试点,高职院校招生的增量指标主要用于招收中职学校优秀生源。探索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等多种方式招收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毕业生。推进应用型本科面向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建立应用型本科面向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制度。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实行职业继续教育注册入学制度,以劳动者职业发展为目标,提供灵活多样的受教育途径。

(九)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面向社会引进和系统培养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逐步推行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加大职业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博士等高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支持省内高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设职教师资培养专业。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教师,扩大兼职教师、技能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事业。到2015年,通过“招聘转合”(招考、聘用、转型、整合)等方式引进职教师资2万名以上,全省中职师资队伍数量达到3万人以上。到2020年,累计引进200名职业院校长和重点岗位管理人才,引进200名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专兼职技能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按照“完善双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的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职业院校长实行上岗培训制度。组织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2013—2020年,每年完成500人(次)培训任务。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习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每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

(十)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公办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产权明晰的办学体制。鼓励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到2015年,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到90%,2020年达到100%。发挥行业在制定职业资格标准、指导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省级统筹、分级负责、自主管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打破部门、行业管理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强化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由理事会或董事会决策、议事、监督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推动普通职业院校与技工学校融合发展,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在不扩大职业院校总体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单独成立或依托职校加挂技工院校牌子的方式,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县及以上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技师学院和技工学校,到2015年,全省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分别达到6所、40所,到2020年,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分别达到10所、60所。在职业院校中广泛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授以职业资格认定权,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考试内容,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制度保障。修订《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暂行条例》,出台《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强化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持。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好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享受补贴制度,吸引技能型人才在省内就业。完善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制度。

(二)加大经费投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职业教育各项投入保障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通过“向上要、财政给、社会融、企业投、对口帮、存量换”等举措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融资力度。各级财政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并逐年增长。支持各地逐步免除中职学生住宿、教材等各项收费。落实好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的制度。制定出台职业院校学生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举办职业教育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年省、市、县逐级签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责任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市、县和举办职业教育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年度和任期政绩考核挂钩,作为奖惩依据。省教育厅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对职业教育工作推进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向省委、省政府报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四)推进规划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行业企业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市、县人民政府要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分阶段、分步骤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确保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五)营造发展氛围。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社会广泛了解职业教育“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办学优势,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成才观,从根本上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字体: